鹤壁日报消息 (见习记者 岳珂)绿色,是城市中必不可少的色调。城市路边一棵棵挺拔的行道树,一片片姹紫嫣红的花草,不仅仅是人们眼里的风景线,更是一座城市的肺,承担着吸烟滞尘、减轻污染的重担。然而,面对这样美丽的风景,鲜有市民能叫上来名字——
城市绿化植物,人们多不识
十月深秋,淇滨区街道两旁的行道树树叶泛黄、丹果满树。记者在淇滨区九州路随机对过往市民进行了采访。在接受采访的30多位市民中,竟然没有一个人知道路边色彩斑斓的绿化树叫什么。
不仅仅是在九州路,其他各主要街道两旁的行道树,除了柳树、槐树等几种很常见的树种以外,市民们无一例外答不上来树木的名字。
城市绿化是城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集中体现。作为省级园林城市和文明城市,淇滨区的城市绿化率达到38.2%,而市民对我市的绿化林木几乎全都叫不上来名字。那么,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市民的知识贫乏?
“这……是槐树吧。”
某小学三年级的刘蓓在回答记者的提问时这样回答。当时,记者指着的是一棵柿树。
从小生长在城里的孩子,绝大部分分不清韭菜和麦苗,甚至有人争论花生是长在树上还是地里。以前的笑话现在成了普遍现象。随着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提高,很多城市孩子根本没有机会接触到这些知识。而农业的发展、机械化水平的提高,让很多农村孩子也不再需要了解这些知识。纷繁芜杂的植物种类在他们的眼里更是简化成了三种:花、草、树。
这种生活常识的贫乏,不仅仅是小学生才有。中学生甚至大学生也有相当一部分分辨不了几种植物。
“麦子去了皮就是大米。”某职业技术学院的大三学生小刘自信满满地告诉记者。对此,连路边摆摊大爷的脸上都露出了无奈的笑容。学业的繁重,课余生活的贫乏,单调的生活,让新一代的年轻人和常识的距离越来越远。
“不认识,这树就没见咱这儿长过。”
大叶女贞,喜温暖,稍耐阴,但不耐寒冷,多分布于长江流域以南,是北方少见的常绿阔叶树种。“这种树是从外地引进来的,四季常绿,能吸收二氧化硫,又耐修剪,是很好的行道树。”市园林处的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,“主要种植在兴鹤大街和海棠巷。”
请给城市绿化植物挂标牌
近年来,为了满足城乡道路系统绿化多功能的要求,市园林处从外地引进了许多的行道树种,虽然在绿化树选择上主要选择本地乡土树种,但的外来树种在某些功能和观赏性上具有先天的优势。这些“外来户”经过驯化成功后在我市安家落户,不仅为我市的街道平添了几分色彩,更为城市的空气净化和污染治理贡献了力量。然而许多普通市民以前从来没有见过这些树,叫不上名字也就在情理之中了。
“以前也在淇河边的一些路段挂过树木标识牌。”
当记者就行道树等园林植物标牌的问题在市园林处咨询时,一位工作人员这样告诉记者。“很多标牌挂好之后,因为多种原因不久就损毁了。”他很为难地说,“有的被风刮走了,有的被人为损坏了。这项工作我们在搞过试点之后发现效果不太好,成本也比较高,后来就没有再继续。”
随后记者走访了工作人员提到的地段。也许因为时间长了,也许是因为被破坏得比较彻底,除了一些可能是标牌的残留物外,记者确实已看不到任何标识牌。
诚然,制作标牌不仅耗费大量的人力、物力,在资金上也将是一笔不小的支出。但是,我们不能因噎废食,知识是无价的,是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的。木牌容易破坏,就使用不容易破坏的石质低矮标牌。细微之处见功夫。作为全国旅游城市,不仅要有大局的规划,更需要注重细节的完善。因为游客和百姓直接能感受到的往往是和生活休戚相关的细微之处,一个热心的微笑,标牌上一段生动有趣的介绍,往往能给人带来感动和愉悦。
“那敢情好啊,给树木挂上牌子,相当于办了身份证,一看牌子就知道它们是啥树。”
听到记者挂树木标牌的提议,张大爷笑呵呵地说。
我市原来的市花是迎春花。但因为花期短、花型小、影响力小,在群众中并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可。目前我市正在广泛征集社会意见选市花。市花是一座城市文化的集中体现。正如牡丹是洛阳的代名词一样,一提起樱花就会让人想到日本东京,一提到红枫就会让人想起加拿大。一座城市的植物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这座城市的文化。如果在我市原有的绿化基础上大力推广科普知识,使城市绿化产生可识别性,将大大提高城市的品位和知名度。国内外许多城市都在城市绿化中广泛使用绿化标牌。绿化标牌不再只是铁皮上一段干巴巴的文字,更成了一张张精美的城市名片。
把与绿化相关的一些常识结合绿化的实物与场景,通过一定的传播形式,向市民提供各种植物所蕴涵的知识,让市民在欣赏、享受城市绿化的景观、景点的同时,吸收相关的科普知识。最常见、简单的形式就是挂绿化植物标牌。标牌不仅仅向公众传播生态学、生物学、人文地理等常识,更能提高绿化的生态效益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,促进城市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。随着人们对植物以及人类与植物的关系的认识的越来越深刻,随着人们知识的积累越来越丰富,市民自身的素养也将会得到不断提高。